English / 中文
来源:信息网络与新闻中心(图书馆) 发布 时间:2017-11-21
11月16日,我院名园长发展工程第二工作室成员在项目负责人杨秀治教授的带领下,特邀学术导师李丰副教授和实践导师朱继文园长走进通州区教工幼儿园开展了入园现场诊断指导活动。培养基地执行办公室助理刘畅博士、第二工作室学术助理孙美红博士以及第二期名园长发展工程学员李卫新、赵旭莹、张爱军三位园长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共分为四部分。首先在张玉玲园长的带领下参观园所环境并体验了户外指北针活动;然后集体观看了大四班连淼老师指导的社会领域集体教育活动《我们的和美小镇步行街》;第三部分由张玉玲园长做《和美文化引领幼儿园内涵发展》汇报,重点从幼儿园基本情况、“和美”文化的继承与深化、“和美”内涵和五大“和美关系”的营造四方面向大家介绍幼儿园发展方面的思考;最后学员间交流并由导师进行诊断和指导。
在学员交流环节,李卫新、赵旭莹、张爱军三位园长纷纷从幼儿、教师以及环境等方面对通州区教工幼儿园进行了肯定,大家普遍认为通州区教工幼儿园特别好的落实了《指南》的精神,不论从户外指北针活动还是集体教育活动中均能感受到幼儿的自主、开放、乐于表达等积极品质,感受到教师的真思考、真做事、真研究以及真关注孩子发展,同时对环境的美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同时大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户外指北针活动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跟踪孩子的游戏水平并据此适时调整与完善;孩子的表现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多样化;环境设置方面可以给孩子留出更多的空白;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有效性等。
朱继文园长结合上午活动从管理文化、环境和课程三个角度进行了指导。管理文化方面,朱园长重点从办园目标、园长及领导班子管理方式、家园合作、师幼关系四个方面来点评。朱园长认为办园目标是幼儿园发展的蓝图和动力,通州区教工幼儿园的理念集中体现在“和美”二字上,这一理念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直接呼应,这也证明幼儿园的理念很正确,特别是张园长提出的“幼幼”“师幼”“师师”“家园”“社园”五大关系直接体现了“和”;张园长介绍的管理体系能直接让人感受到幼儿园人与人互动间创造美和体验美的境界。同时,朱园长认为能感受到园长及领导班子采用的是情感管理,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既有利于抓住教师的发展价值,也有利于引领教师抓住孩子的发展价值。在家园合作和师幼互动方面,朱园长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管理方面,朱园长也提出了张园长必须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路径来切实实现“和美”这一理念,即如何通过幼儿园的管理、课程、环境和制度保障来保证“和美”理念的落实。环境方面,朱园长指出幼儿园环境有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两种,园长和教师一般更容易关注显性环境。在这方面,所有园长和老师都必须思考什么是环境?目前为什么为幼儿提供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否适合幼儿?是否能切实促进孩子的发展?幼儿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如何给幼儿有效的环境支持?课程方面,朱园长结合户外指北针和集体教育活动进行了点评,她认为,在开展户外指北针活动时,教师必须要思考三个问题:户外指北针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如何评价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什么设置了24项活动,24项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发展孩子什么能力?怎么分类?如何分类?集体教育活动《我们的和美小镇步行街》中教师必须思考你的活动目标是什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哪些方面?教师应该给予幼儿什么样的支持?活动结束时应该为幼儿梳理哪些规律性经验?
李丰副教授在充分肯定张园长工作的基础上,着重从社会情感教育的内涵、社会化发展和名园长的系统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幼儿园社会情感教育体现了“和美”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美人美己、和乐共进;养蒙致和、美育童心的愿景构架了层次清晰的培养目标,教化正行,做到与己、与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优雅的姿态、健康的体魄、活泼的个性。目标内涵的梳理清晰明确。就人的社会化发展的结果来看,一方面是社会角色的获得,一方面是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和美教育环境、课程,尤其是园所特色课程的开展,包括依托节日活动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和追随幼儿脚步生成的社会性实践主题活动,都能体现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幼儿园和美小镇的创设,孩子们亲历了从丈量、布局、讨论、投票到体验、分享、倾听、接受不同意见,都充分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角色认知、角色行为和角色规范,既有个性的表达又有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社会参与、协商进行主动建构,获得全面发展。针对名园长的培养,在凝练办园思想和强化管理实践中,都离不开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表现为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关联性。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基础的高级思维模式是名园长思维力提升的一条标准。
学前教育学院 孙美红撰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