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来源:组宣部 发布 时间:2016-01-25
2016年10月24日 07版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人才发展问题被持续关注和热议。日前,由蜜桃臀AV高潮无码主办、首都基础教育人才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论坛”在京举行。知名学者、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优秀校长和教师,汇聚思想智慧,围绕“教育综合改革与教师素养提升”这一分论坛主题展开积极深入的交流研讨。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
宁 虹: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首席专家
刘华蓉:《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教育部中西部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计划项目办主任
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郑丹娜:北京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
专家观点
跨界学习提升教师“择宜”素养
陈向明: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之下,教师目前最需要的素养是“择宜”。择宜的标准很多,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观,即教师认为什么是“好的教育”,为了协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教师们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整合理论知识和经验,最终形成“实践的知识”,为教师择宜素养的提升提供基础。
教师的择宜素养很难通过学习理论原理获得,只有遇到真实的问题和困境,教师才可能在“事上磨练”,通过转化式学习形成批判性反思。
教师择宜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集体乃至社会群体的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学习模式,最传统的是专家将知识传递给教师的“获得模式”;而后被发现的是教师通过师徒制在现场解决问题的“参与模式”;近年来推崇跨界学习的“拓展模式”兴起,让教师和处于不同活动系统的人们相遇,生成新的“实践的知识”。教师的培育,不仅需要问题情境激活,也需要多方资源的滋养,因此跨界的拓展学习模式更有利于教师择宜素养的提升。
教师队伍价值观建设亟待加强
石中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教师应“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学生价值观学习的重要他人,教师队伍的价值观建设亟待加强。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策要求,也是开展针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更是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专业要求。
教师队伍价值观建设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一是与学生有关的价值观建设。古今中外很多好老师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尊重、信任、关怀、平等、同情、宽容等态度和品质不可缺少。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教师应秉持怎样的价值态度、遵循怎样的价值原则,需要深切思考。二是与自己教学工作有关的价值观建设。教师除了秉承诲人不倦的传统价值原则外,还需要有创新意识,在工作中要有激情,对待教学工作要投入、热爱,并承担引导学生的责任。三是与构建良好教育集体有关的价值观建设。除关注教师个体成长外,教师集体也很重要。好的教育集体需要建立在信任、团结、相互支持等原则上。四是,教师对自己正确的价值态度。教师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职业也是教师价值观建设需要关注的。
加强教师队伍的价值观建设可从解决思想意识问题、结合实际案例研修、促进同辈学习、加强专业指导和政策支持、带领教师走向社会等五个路径入手,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核心支撑和思想引领。
学者视角
基础理论建构助力教师教育专业建设
宁 虹:认真检视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现实状况,最突出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其二,无论是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还是在培养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中,教师专业长期难以明确确立。没有专业支持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实现没有明确的把握,在每日面对的“教什么怎么教”问题上就有各种混乱困扰。
实现素质教育的专业规范,会对“教什么怎么教”问题形成有效支持。通过基础理论问题的解决,或可以使这一问题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专业支持的获得,主要来自经验。这形成教师专业对自然经验的依赖。找到它与基础理论的联系,可以帮助打开教师专业发展上长期不能解决、教师教育专业建设长期不能突破的症结。
在实践哲学的视野里,理论不会成为教条。教师在经验教学之先应该拥有理论自觉,同时,基础理论建构可以在科学意义上,展开一条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的道路。从而使得“教什么怎么教”既是原理也是规范,在教育教学践行中展开、充盈、发展。
学校案例
培养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
刘长铭:乡村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话题。北京四中开展公益的乡村教师培训,名为“教育改变家乡行动计划”。乡村教师承担着和城里教师略有不同的责任,他们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者。一些教师因为长期生活在乡村,工作没有成就,热情丧失,减少了在工作中的探索。我们培训的目标是点燃热情、激发活力,不仅提高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更要把他们培养成“新乡贤”。教师坚守在乡村,不是培养完学生考上大学就一去不复返,而是要培养出乡村的建设人才。
北京四中培养乡村教师生活中的艺术创造力,提升其素养。其实很多乡村教师有超出我们想象的技艺。通过改变学校的教育文化的品质,孩子更喜欢去学校了。当乡村孩子喜欢了这个学校的教师、喜欢这个学校的教学,喜欢这个学校的活动之后,就会对生活有更多的期待。
对乡村教师的培训要重新构建,不是讲大课和理念。而是通过大量的互动和激发式的培训,按精品的形式打造。北京四中提供网校的内容,教乡村老师做微课、做课件、做翻转课堂,乡村学校教师被培训激发了热情,重新开始在教育教学上的探索。
名师经验
教师的三种必备素养
郑丹娜:在大力加强教育综合改革的今天,以下三个素养是教师必备的:一是追求成长,而且是和学生的“共成长”。教师不简单是春蚕,不简单是蜡炬。成长是教师培育学生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激励自己在陪伴学生成长过程中,自我修炼和优化。
二是接纳学生,而且是对学生的“全接纳”。“全”第一个含义是指接纳所有的孩子,是无条件的接纳,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大爱。“全”的第二个含义是接纳孩子全部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之间会有冲突,因为我们总习惯于去判断,而不是去接纳。所以全接纳的内涵在于与孩子共情,从而理解孩子,创造一个温暖明亮而安全的氛围。
三是学会引导,而且是懂得“慢引导”。教育的本质是农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润泽的心灵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等待,但是这个等待并非消极的任其长大,里面有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和恰当的提醒,因此,最好的教育和教师都有一个特点——缓慢而优雅。在“共情”的基础上“通情”,在“通情”的基础上“达理”然后“导行”。
媒体声音
重新审视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
刘华蓉:基于新质量观、新技术挑战背景下的教育综合改革,需要重新审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未来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已经在重视知识传递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能力培养。此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变革以及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都需要我们对教师作用和能力进行再认识。
而今,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变迁在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甚至同一个小组里孩子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以及孩子自身学业的差别都很大。这种情况下,老师在课上教孩子什么,在课外如何教育学生是个很大的挑战。第二,中国区域差异大,城乡之间教育改革的活跃度、创新度、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各地教师队伍的素质差异、学生状态的差异明显,对于老师怎么教、教什么的挑战也很大。第三,社会婚姻家庭条件的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变迁带来的人口迁移,特殊情况的孩子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做四有好老师,如果对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那就很难做到。
深综改如何落实?教师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和内容改革都是值得思考的改革路径。很多校长、老师已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面对挑战,再次思考教育本质、目标、使命和价值,对各地深化综合教育改革的进行十分重要。
文/本报记者 雷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