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来源:组宣部 发布 时间:2017-04-07
2017年3月28日 08版
汤丰林
教师教育,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一盘棋”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基于教师培训研究、实践与管理方面多年积累,认为三地应该立足于更加长远的区域性教育发展,在教师培养、培训和相关机制建立等方面加大协同力度,积极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联合培养,优化三地教师队伍供给源
由于各自发展定位、区位特征和人口结构分布不同,京津冀三地教师队伍总量、发展水平和城乡结构存在着巨大差异。就北京而言,全市中小学现任教师约13万人,每年因学位增加、教师退休等各种变化所产生的新任教师需求数约5000人。但从各区,尤其是远郊区教师招聘的情况看,却存在着优秀人才、师范类生源及音乐、体育、美术类教师的严重不足。分析原因,一是教师职业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加入;二是近些年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造成了师资培养的结构性不足,使得部分学科毕业生严重超员,而一些学科毕业生供给则严重不足,学科融合师资或全科师资更是十分稀缺;三是因户口、指标等问题带来了教师跨地域就业障碍,使得师资供求关系出现地域性不协调。
基于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性高校资源优势和河北省生源优势,打通三地教师培养的地域限制,建立华北地区师范教育的联合机制,条件成熟时可探索建立华北联合师范大学,全面提供教师培养和实践指导的持续性专业支持。同时,根据三地师资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培养,促进更多合格师资向中小学输送。
合作培训,促进三地优质资源发挥引领互补作用
目前,全国性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的教师培训已经全面实现,但从教师培训力量和培训资源来看,地域差异显著。就京津冀而言,北京、天津教师队伍总量基数不大,总共不足25万人,但优质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比较集中;而河北教师队伍总量很大,中小学教师人数接近70万人,但优质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不足。针对此现状,三地应该联合实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师培训策略,开展三类联合培训活动。
一是高端培训。以京津为主,充分挖掘三地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开展高端教师培训。可以采用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省(市)级骨干教师或优秀培训专家领衔的方式组建京津冀名师研修站,学员由三地联合招生混合编班。每个研修站可以采用辐射式同心圆的方式组织实施,即学员由核心成员和辐射成员组成,其中核心成员是研修站的驻站学员,全程参加全部研修活动;每位核心成员再带领5-10位本地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开展与研修站同步的培训活动,所带学员并不参加研修站的所有活动,其大部分研修活动由核心成员在当地组织实施。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高端培训的辐射作用,培养出各级种子教师。高端研修还可以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是影子培训。遴选一批优质中小学校,作为京津冀教师实践基地,选拔三地农村地区优秀教师开展不定期异地跟岗实践学习,促进三地优质学校资源发挥更大辐射引领作用,其中京津地区应该承担更多数量的河北省教师跟岗学习。
三是建立培训联盟。本着京津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一方面按照联合培养的思路做实师范教育,一方面通过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联合体的方式做强职后培训。教师培训机构联合体可以由省(市)级教师培训院校领衔,联合区(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通过建立培训课程标准、培训管理规范、开展培训者培训、推动培训者深入中小学校开展实践与任教等,全面提高教师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
共建机制,打通三地教师借力发展政策路径
京津冀联合开展教师教育,重点在于机制建设。笔者以为,至少有四项机制需要形成共识。一是协同管理机制,即由三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省(市)级培训机构联合组建管理小组,通过联席会或例会的方式,共同研究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共同推动招生与学员分配,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各种培训资源优势。二是经费使用机制,破解当前经费使用政策的地域限制,将京津冀作为一个统一体,按照相关财政标准与规范,实现三地能够通畅支付使用各项经费。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主要通过建立统一认证的网络平台,实现培训资源、研修与教研活动的三地共享,实现三地教师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与交流。四是学分互认机制,制定京津冀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将教师在三地的学习进修纳入到统一的学分管理体系,激发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汤丰林,系蜜桃臀AV高潮无码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