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 时间:2018-12-04
2018年12月3日 现代教育报 第05版
钟祖荣
在教育上,我发现似乎有一种遗传现象”,那就是往往学得好的老师也会教得好,他的学生也会学得更好。其实,从关注教育到关注学习已经是教育界的普遍趋势。在教师培训的领域也在发生着这样一种转型,大家更加关注教师如何去开展研修,关注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我认为,这种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研究和遵循教师学习的规律,以教师的学习论教师的培训,论教师的教育,这样教师的培训效果才会更好。
怎么理解教师学习呢?关于它的定义有不同角度的表述,比如说经验的获得,或综合的多元学习过程。我认为,教师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所以它的本质是学会教学或者是学会育人。
关于学习的方式,教师的学习则大多在教育的现场——课堂去观摩、研讨,这其中会用到观察、反思、探究的方式。另外,社会建构强调知识分布在他人的身上,我们在和专家、其他教师交流的过程中用到的方式是交流、沟通、对话。各种方式有效的应用能共同提高学习效应。
关于教师学习的动机,我们要研究学习动机的结构,教师的倦怠对学习的影响以及激发倦怠的各种策略。教师学习的场所可以分为情景性的和非情景性的,培训教师大多是非情景性的,在中小学的现场一般是情景性的,现在强调教师学习要由学院式转入现场式,也就更加强调情景对于学习的作用。教师学习不是为了简单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所以如何把教师的学习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有学者研究教师学以致用的路径,包括四个环节:内化、转化、外化、习俗化。内化就是把外部的公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内化。转化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理论不易实践常源于情景不同,所以转化就是要把理论和情景作为一个连接,要思考在我的情景下如何去运用这个理论。外化,把这个成熟的概念实践化表现为行动。经验习俗化,则是把个体的知识变成公共的知识。
结合各种培训项目研究教师是如何学习的,可以更好地改进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期望可以开展更多分类的深入研究,让更多学科力量参与壮大研究队伍,提升教学培训与学习的有效性,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