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决战脱贫攻坚”百姓宣讲团讲述自己的扶贫故事 心中有大爱 扶贫利千秋(北京考试报)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时间:2021-04-28

2021年4月26日  北京考试报




       北京市“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讲——“决战脱贫攻坚”百姓宣讲团日前走进首都教育系统。来自宣讲团的刘建文、雷明等几位成员用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自己身上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是千千万万个扶贫人中的优秀代表,更是心中有大爱、扶贫利千秋的光辉典范。

  刘建文:  “老校长”的“新长征”

  刘建文是西城区陶然亭小学原校长。2015年9月,他光荣退休。当时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争抢着以高薪聘请他去做顾问,都被他一一回绝。但当区教工委的领导找上门问他:“区里要组织老校长下乡公益助教,您能去吗?”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

  他援教的地方在河北省阜平县半沟小学,山多地少、交通不畅,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也是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顶风冒雪探访贫困的第一站。要去半沟小学,得坐长途车,早晨8时从北京出发,12时多到阜平县城,然后再赶30多里的山路。山路很难走,需要有人接应。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刘建文一直都是独自开车前往。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还经常会遇到拉煤的大车,他从来没有放弃。

  学校的条件很艰苦。刘建文第一次去的时候已快入冬,山区气温明显要比北京低。学校里几乎没有暖气,他的大衣裹在身上一天都不敢脱。晚上他就住在办公室,寒风从门窗缝里呼呼往里灌。他常常半夜被冻醒,这时候只能将脑袋蒙在被子里熬一宿。到了夏天,山里的蚊虫又特别多,睡觉前得先灭苍蝇蚊虫,才能有个足以安身的地方。学校没有教师食堂,小饭馆在30里外的县城,刘建文每次来援教,基本都随身自带方便面。

  除了生活不易,这里的教学条件也很艰苦。孩子们坐的是没有靠背的凳子,上课也要穿着棉大衣,手和脸冻得通红。黑板是洋灰抹的,也没有多媒体设备可用。即便如此,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也特别强烈,这深深打动了刘建文。4年时间里,他在大山里听课、上课达300多节,组织的教研活动由一开始的几名本校教师参加,到周边学校教师也来参加,再到全县国培教师上百人参加。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刘建文多次从北京请来优秀教师,甚至特级教师上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他还带领学校教师走进北京学校的课堂听课,增加他们的教学经验。

  由于条件所限,半沟小学的音、体、美、劳等课程一直没有办法开设。刘建文请来西城的老师上劳动课,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但外请老师总是受限的,他决定由自己来上。端午节,他用车子拉来在家事先泡好的糯米和粽叶,组织学生包粽子、品粽子;儿童节,他组织学生排练红色歌曲,借来100多套演出服;为了上好劳动课,他自己设计“我是小厨师”课程,给学生带来厨师帽、套袖、围裙、面点材料和设备;为做好德育和美育结合,他找来各种颜色的陶泥,一边给学生讲钟南山的抗疫事迹,一边教他们用彩泥捏出心中的英雄。

  几年下来,他一共自费5万多元购买活动材料,开车6万多公里,每次往返需要8个多小时。有时,老伴和孩子都劝他,这把年纪了就少去几次。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和进步,他就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他的帮助下,原本在学区教学成绩靠后的半沟小学,近年来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现在的半沟小学已成为全县示范学校,刘建文也被老师称为不老的老校长。

  他说:“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对我而言,助力教育就是我作为一名老校长的新长征。”今年3月,市关工委的领导问他:“新一轮的老校长下乡支教工作又开始了,您还能去吗?”他毫不犹豫地又答应了。

  雷 明:  扶贫路上的智慧与宣言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20多年深入全国14个贫困片区、200多个地市县开展扶贫实地调研,完成近百份调研报告,用智慧推进可持续减贫。

  20多年间,雷明的足迹遍布许多贫困县乡和村寨,其中有一位老奶奶的话让他终身难忘。那是1993年,当时他还是一个理想的环保主义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深恶痛绝。记得有一次,他到南方一个小山村考察,那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老百姓的生活却很贫困。刚到不久,雷明就在路边不远的地方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佝偻着腰守着一个传统的小火炉。这种没有经过环保处理的小炉子,对环境污染很大。同行的乡镇干部快速向前对老奶奶说:“阿婆,赶紧收了。现在不能再这样。您这样对环境污染也太大了。”可老人却护着炉子苦苦央求:“同志,不能收。这炉子是我们全家人吃饭用的。我以后把它放到屋子里,关上门不污染别人,就污染我们自己,行不?”老人的这番话,让雷明等几个从北京来的年轻人听了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由此以后,雷明就开始反思:贫困群体的居住地大多都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环保的路究竟该怎么走?从存活到可持续发展,究竟路在何方?2005年,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成立,这是全国高校第一个专门研究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机构。雷明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主动报名,从光华管理学院来到这里,开始走上为贫困地区谋发展的艰辛道路。

  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他首先选择西部最贫困的地方开展扶贫调研。记得第一次到贵州毕节,放眼望去,贫瘠的土地上玉米长得稀稀拉拉,旁边白花花的一片全是大石头。他们在路边随访了一家农户。家里只有一位老人,进屋一看,黑黢黢的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主灶台上的碗里只有辣椒。雷明一行人不约而同地把身上的钱全都掏出来,凑了100块钱递给了老人。老人千恩万谢,一旁的当地干部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他们都很震惊:这家人一年的盐钱有了。

  自那之后,雷明更是下定了决心,要为这些人开创出一条脱贫的路来。经过多次深入调研,通过上百次同当地干部群众的座谈讨论,特别是对县以上领导干部的多轮次培训,可持续减贫的发展理念逐步成为毕节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毕节建立起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创造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铺毯子,大田种谷子,山下抓票子”的“五子登科”发展模式。依靠这种模式,毕节很快就在水土流失的环境综合治理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显著成绩,更可贵的是当地老百姓也从中真正获益。

  而以雷明一行人的调研报告为背景所完成的毕节宣言,也成为了毕节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减贫的重要指标。进入新时代,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毕节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又创造出了产业就业、生态保护、异地搬迁、教育培训、科技引智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减贫之路。

  雷明和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的老师在调研中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还会面临生命危险。但当雷明看到曾经帮助过的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帮助过的贫困群众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时,他很欣慰,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目前研究院已深入全国14个贫困片区,200多个贫困县开展调研,完成了上百份扶贫调研报告,出版了近50本扶贫专著,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全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相继发布了滨海宣言、毕节宣言、昭通宣言等7份重要的文明宣言,倡导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减贫。去年,他们出版的一本扶贫专著《中国扶贫》,荣获了中国好书榜第一名,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向全世界发布,而雷明也当选为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雷明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将继续前行,为建设人民幸福的中国,为全球的减贫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关 於:  山谷里舞出的幸福人生

  关於是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教师。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他担任了群众游行《祝福祖国》水袖舞表演方阵总领队。在那之后,他又在云南彝族那夺村定下了“一生一村一件事”的志向,建起了“彩云计划公益志愿中心”,让大山里的孩子也有了舞蹈梦。

  那夺村是典型的留守村。当知道他是舞蹈教师,是免费来教孩子们跳舞的,村支书高兴地说:“就盼着有老师来教娃娃们本事呢。”村里没有舞蹈教室,他们就地取材,从山上砍了毛竹,做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竹子把杆。第一次训练时,小姑娘穿上节日盛装,在关於的指导下做着各种各样的基础动作。那一刻,他被震撼了。在大自然的教室里跳舞,没有灯光,却有明媚的阳光;没有布景,远处层层梯田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当时放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光晕斜照在孩子们身上,关於一下就找到了艺术的源泉,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村里的孩子不可能整天上课,他们要下地干农活,插秧、除草、放牛,分担着家庭的部分活计。学习舞蹈以后,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进步很快。为了鼓励他们,也为了带他们走出大山,打开眼界,2017年1月,关於和爱人自费带着12个孩子来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孩子们很兴奋,说要给毛主席跳个舞。那天很冷,他和爱人拉着孩子们的手跳了这辈子最难忘的一支舞蹈。

  一次,辽宁卫视“中国好家庭”栏目邀请关於带着叮当等4个孩子参加。在飞机上,看着窗外被阳光照出色彩的云朵,叮当问他:“阿爸,那个是龙变的彩云吗?我能变成彩云吗?”关於告诉她,只要努力,你们都能变成彩云。这番话,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于是回家后,叮当开始发奋练习,还在家里搭了一个小把杆。但有一天,她哭着找到关於说,妈妈把她的把杆毁了。关於问她为什么?叮当说有村民说,是她妈妈给老师下了蛊,所以她才能坐飞机、上电视。叮当的话就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关於心头,他一宿都没睡好,天一亮就去找到了村书记,一定要破除愚昧迷信。村书记很赞成,说要发动党员和他一起去做村民的工作,还主动把自家的孩子也送来参加训练,并陪他去找叮当的妈妈谈心,打消她的顾虑。后来,叮当顺利考上了云南省艺术学院附中。

  在教孩子们跳舞的同时,关於还主动和他们的父母交朋友,跟他们学说当地话,帮他们下地干农活,在火塘边陪他们聊天。几年下来,村民们把他当成了乡亲,他也定下了“一生一村一件事”的志向。

  2017年,关於被评为年度“三农”人物。拿到奖,关於的第一反应却是:很惭愧。他说:“袁隆平先生干了一辈子才得了这个奖。我一定要对得起这个奖杯。”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排练环境,他们夫妻拿出全部积蓄,又把父母的养老金借来,在那夺村修建了彩云计划公益志愿中心。志愿授课的内容也从单一的舞蹈扩展到了历史、美术、地理等对孩子们有益的知识。现在彩云计划已汇集到了1市、3镇、5乡、21个学校、18个省。5年来,先后送了62个少数民族孩子到省会读书。

  关於说:“让我最欣慰的是,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孩子,今年毕业后都说要回来和我们一起振兴乡村。我不是什么伟大的艺术家,但投身到党带领人民奔小康的事业中很伟大,这就足够了。”

  康柏利:  我愿意再次援疆

  2月25日,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延庆区第一职业学校汽车工程系副主任康柏利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他4次援疆,将生命大爱的种子播撒在新疆土地上。

  康柏利是延庆人,先在北京科技大学延庆分部读大专,后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本科,专修数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老家井庄中学任教,一干就是15年。2002年调到第一职业学校任教,为响应学校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号召,他放弃数学专业,到邯郸北方汽车学校学习汽车维修专业。2006年3月,得知援疆的消息,他毅然申请援疆,获得批准。

  不远万里来到新疆和田,那时他看到的是低矮的土垒平房,大街上黄沙漫天。他执教于地区教育学院,负责教师培训及两个幼教班数学课教学。一周35节课,每天多达7节。一天下来,嗓子疼得不愿再多说一句话。刚到和田的康柏利,水土不服,以致身体不适。远离亲人的他,心里还挂念着家里的母亲和女儿。可他从未叫苦。为做好教学,学校一时提供不了的设备,他不等不靠,索性自己掏钱买;在学校做不了的课件,就回宿舍做,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尽力把学教好。

  一年半的支教很快过去了,他的辛劳与付出得到了高度认同。支教结束前夕,教育学院领导主动提出,希望他能留下来。面对数千里外母亲和妻女的深情盼望,面对大漠和田的殷殷期冀,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忖再三,最终舍小家,第二次踏上万里援疆路。

  二次援疆还是在熟悉的地区教育学院,工作却不是数学专业,而是适应新疆社会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在家乡职高的经历,使他很快为学院做出职业教育规划,帮助组建了服装、汽车维修及畜牧专业,引进了北京职业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同时,他想到自己所在的延庆职业学校,便提出搞两校“手拉手”合作,即和田初中招上来的幼教学生学习两年专业后再到延庆职业学校学习一年,这一年主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即汉语和专业技能,连续3年招收了300多名学生。

  在这里,学生不仅学到了立身发展的基本技能,还丰富了汉语的培训,提高了汉语表达能力,对祖国了解更加深入了。另外,通过康柏利的“搭桥”,延庆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将200多台缝纫机捐赠给和田地区教育学院,为新组建的服装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扩大了教育学院在当地的影响,学生最多时达到了900多人。

  在这次援疆期间,八旬老母瘫痪在床,女儿又临近高三,康柏利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他很想和家里人说说话,可是新疆北京两地时差相差两个多小时,等他忙完,家人早已进入梦乡。他想留下来,在新疆土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是女儿已经到了高考关键时刻,不能陪在身边,他该怎么办呢?思前想后,他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这样写道:“孩子对不起,爸爸不称职,不能陪你一起迎接高考了。可你知道吗?在和田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孩子,更需要像爸爸这样的老师。爸爸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的责任。希望你能理解。”女儿很快就给他回了信:“爸爸,中考时您就没有陪在我身边,当时我是挺怨您的,觉得您心里没有我,只有自己的工作。但这两年以来,看到新疆的孩子在您的帮助下学到了一技之长,我理解您了。您放心,我和妈妈都支持您!”更让康柏利欣慰的是,女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他的影响,幼师专业毕业工作后也主动申请了援疆。

  “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2017年8月,康柏利第三次踏上万里援疆路。他来到和田墨玉职业学校担任副校长,主要负责专业建设和教学业务。经过深入了解,他发现这里最大问题是师资建设,也就是说缺乏真正懂专业的老师,不能适应职业教学需要。于是首先重点抓了专业教育与管理,他自身所学所教正好派上用场。接着,他又帮助学校建立专业实训室。这次支教为期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可他对新疆的这份情感,愈发地难以割舍。在这一年中,他使学校职业教育走上正轨。在墨玉县职业学校举办的和田地区七县一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康柏利辅导的汽车专业教师和学生队员包揽了一二等奖。和田技师学院的领导看到墨玉县职业学校的变化,便主动邀请他到技师学院援疆工作。于是他又提出申请,开始了第四次援疆。

  这次来到和田技师学院,他担任院长助理。这座学院原为和田技工学校,1976年成立,2016年升为技师学院,相当于大专,面向和田地区七县一市招生。当地准备把这所学院按照国家高职模式打造,目标是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康柏利帮助院长撰写了3万多字的《和田技师学院未来三年发展规划方案》。搞职业教育将近20年了,他积累的丰富经验都融汇在了规划方案中。他还带着北京两位一起来援疆的年轻教师,到课堂一线、实训室及车间调研。他深入课堂,一学期听100多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使教学更为规范。对如何更好地教学,他提出了每周进行一次全体教师培训,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效调动了教师积极性。

  学院实训设备在和田地区是比较好的,不足之处是专业技能方面较为薄弱。康柏利思来想去,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一是走出去。即每年组织一定名额的教师到内地相关学校学习,如联系他所在的延庆一职,和技师学院建立“手拉手”合作共建单位。这一学往往就是半年,为和田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二是请进来。他的着眼点不仅是技师学院,还深入到和田七县一市职业学校,听课座谈,深感专业理论和实训水平普遍需要提高。他努力争取和田援疆指挥部的支持,又多次与北京市教委联系沟通,最终促成北京3所学校的6位职教专家到和田技师学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业教师师资培训班,即“北京高级研修班”。他还通过努力从援疆指挥部争取到50万元师资培训资金,让来自和田地区七县一市的50多名专业教师进修学习。他设想,未来为和田地区打造一支教学、科研和技能创新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自主学习。结合自己过去到外面学习的经验,他提出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学习与自己有关的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

  他是这么想的,也在这么努力着。但他深知,培养一个专业职业教师,比培养一个文化课教师更难,而且需要时间。而这次支教,也由上次的一年改为了两年。康柏利把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6年时光献给了和田,他对新疆、对和田人民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有人问他:如果这里继续需要你,还会来吗?他郑重地点点头……

  宣讲团由来自脱贫攻坚战役一线的13位优秀代表组成。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充分展示北京市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展示个人投身伟大战役的火热体验,以鲜活案例诠释脱贫攻坚精神,激励首都干部群众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宣讲团将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全市16区和各工委、各系统、各单位开展巡回宣讲,并启动“云宣讲”,实现全市宣讲全覆盖。

  记者手记:  

  一场宣讲会听下来,我数度热泪盈眶。演讲台上的他们普普通通站在那里,就像每一个平凡人那样,而不平凡的,是他们的选择。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老有少。在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点是不计得失,不论功过,满怀热血,一腔孤勇。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人过得轻于鸿毛,有人却重如泰山。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有些人选择了燃烧自己,点亮他人,这让他们的身躯显得格外伟岸。

  而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飞蛾扑火般的热情、愚公移山般的坚韧与执着。其间艰辛,筚路蓝缕,不足为外人道也。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过是书生意气,不智且愚。但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眼中有光,心中有火,扶贫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是走出去,做起来,用自身的光和热去点亮、温暖那些曾在寒夜里彷徨困苦的人们。

  至今在半沟小学有这样一块石碑,上书“支教立德,功在千秋”,沉甸甸的石碑,却不及这八个大字的分量更重。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仅仅是着眼于当下,更是关乎于未来,那么教育必然首当其冲。而本文选取的这4位教育工作者,切切实实地改变了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孩子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又确实当得起“功在千秋”这样的评价。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s://www.bjeea.cn//html/ksb/zhongyaoxinwen/2021/0426/78640.html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蜜桃臀AV高潮无码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